《传媒国际评论》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

 
来源:传媒国际评论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启动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是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之后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1]新文科的提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国家政策层面的高度对当前高校文科人才培养赋予新使命。

一、新文科背景及内涵

(一)新文科提出的背景

“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源于美国希拉姆学院。[2]新文科的提出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高理论素养,更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以传媒人才为例,传媒人需要学习《传播学》《新闻学》《摄像》《摄影》等理论知识,具备媒体人的素养,掌握构图拍摄业务理论知识,并通过具体的动手实践,将课堂理论知识用到直播、采访中,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目前,AR、VR、AI技术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与传媒的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机制,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媒体融合、全媒体、智媒时代下,传媒人才需要向跨学科复合型转型。

新文科的提出有利于高校履行为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进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各类专门人才。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关注社会的发展并预测社会未来的趋势,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新文科的内涵

新文科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其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学科重组及文理交叉。具体内涵如下。

第一,新文科强调多学科协同共进。传统文科多为单一学科。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尝试打破专业障碍和学科壁垒,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通过在学生专业的“深”和“专”深耕,培养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能力。

第二,新文科突出社会信息技术发展。新文科将结合新的学科增长点,对传统学科进行转型或是改造升级。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高校相关传媒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社交媒体兴起,电商模式也应接不暇地革新。这些都给传统文科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如智能法学、智能社会学、人工智能设计、大数据等方向。

第三,新文科重视文科专业基础的融合。新文科仍然强调“文”,推行文化元典教学,在文、史、哲融通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3]同时,新文科也开设高数、统计学等理科课程,将传统文科与应用文科相互融合,如把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课程都结合到学生能力培养方案中。

二、传统传媒人才培养的弊端与分析

传统时代下,传媒类专业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执行、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高校培养的传媒人才无法对接社会市场。

(一)传媒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媒体发展

一般而言,各个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确定,学生四年的课程设置等就按照培养方案实行。但是,随着媒体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传媒行业及形势在短时间内变化显著。而更改学生培养方案按照程序申请非常繁琐,因此新内容、新趋势无法及时体现在学生的课程建设体系中。这就使得学校培养的传媒人才无法同步媒体发展的速度。从这意义上来说,高校供应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当前传媒行业关于融媒体、智能媒体等理念呼吁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相关高校对原有传媒专业进行转型或增开新专业,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但从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多数高校对传媒人才的培养还是依托于所在学院的学科优势,或者只对原先的传媒人才培养方案做些许的调整,缺乏实质性的改革。

(二)传媒专业实践课程缺乏完整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文科专业对学生的培养都停留在学术性发展上。这种刻板印象也影响了传媒专业。虽然传统传媒专业并没有一味培养学术性人才,但作为一门应用性文科专业,传媒专业仍在强化新闻采编基础理论知识,绝大部分课程仍是理论课程,缺乏系统性的实践课程。其中,部分高校在学生本科阶段的前三年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在大四阶段设置三个月左右的专业实习。这样的课程设置没有考虑传媒专业学生实践的循序渐进以及连贯性和系统性,难以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初衷。此外,当前虽然有些高校对传媒类专业学生的部分课程和毕业论文采取实践考核的方式,但仍有部分学校实行毕业论文答辩形式。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高校教师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大部分高校专任教师学历要求都在博士及以上。这样就会造成高校所招聘的教师中的一部分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他们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相关的传媒行业经验,在进行传媒实践课程授课时往往力不从心。相反的,一些拥有丰富传媒行业经验的人士,他们在媒体深耕多年,实践能力极强,却由于学历门槛无法与学生分享他们的从业经历。即使现在有些高校传媒专业也在尝试一些做法,如聘请优秀传媒从业者担当专业客座老师或是定期不定期举办讲座,在目前体制下尽早让学生接触到行业一线,但仍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三、新文科背景下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

传统媒体时代,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更多聚焦在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环节上,强调内容生产技能,培养拥有单一学科背景的传媒人。而在当前新文科背景下,伴随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快速迭代,传媒人才的培养亟待转型。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新文科背景下,传媒专业应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其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了解中西文化,同时学习应用型文科知识。其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开放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是传媒人才的基础和根本,同时还需要具备面向信息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复合能力,除了传统的内容生产能力外,还包括数据分析能力、媒体运营能力和人机协作能力等。其三,跨学科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强大的实践创新能力。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学科优势,进行整体策划和系统设计。如中国传媒大学围绕学科规划、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平台“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在学科规划版块中,学校努力发展基于“传媒+”的交叉新兴学科,探索传媒与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社会学科门类的交叉,开展传媒与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工科和新理科的融合。

(二)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新文科背景下,实践课程体系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将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中。根据本科阶段四年课程设置的特点,大一传媒专业学生在学习公共课和新闻史论及传播学等基础课的前提下,在寒暑假时可以通过各级平台开始拜访媒体,初步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将要从事的行业。大一阶段,学生可以熟悉专业校内实践基地,如很多学校的传媒专业都将校内电视台、校报记者站、新媒体工作室以及学院内相关宣传部门列为专业实践基地。随着传媒专业学生大二专业课程的逐渐展开,教师应该结合每一门专业课的特性,灵活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二寒暑假时,学生可以到之前拜访的媒体中开始初步的见习工作。大三时,传媒类专业实践课程内容逐渐增多且专业性越来越强,如开设《影视后期编辑》等软件类课程、开设《短视频创作》等动手拍摄课程等。教师在授课时尽量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以具体作品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大四时,传媒专业实践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可以全方位考察学生的业务能力及素质。除一些课程如《微电影创作》《电影编导》等之外,传媒类专业在大四的重心之一就是完成毕业论文。目前,很多高校传媒类专业已经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设计,通过策划——剧作——拍摄——剪辑——展映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媒体的生产和运营流程。与单纯文字类的毕业论文相比,毕业设计更能锻炼和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构建课程保障体系

一般而言,传媒教研室要预先把学生的培养计划方案提交至学校教务处,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就要考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让理论课程服务于实践课程,在实践应用中检验理论学习成果。学校教务处在审核传媒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目前高校的学科规划发展等情况,尽量提供相匹配的传媒实验室建设经费、协助建设传媒专业校内实践基地,为传媒专业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条件。此外,学校教务处要对传媒实践课程的开课效果进行全方位跟踪与考核,遵循学期初上报实践课程计划——实践课程中期检查——实践课程期末成果汇报——学生反馈评价等流程来实现对实践课程的质量管控。与此同时,传媒教研工作室要对专业的实践课程提供必要的协助,将校外实践基地纳入实践课程环节中,以实践课程为载体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将线上与线下实训相结合。在实践课程授课过程中,学校不要一味强调将学生“带出校门”的上课形式,而应该发挥传媒教研室集体教师的智慧,在当前环境中创造让学生加强动手实践能力训练的方式。实践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因此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完善师生的考核机制。其一,对于学生的考核而言,教师不能笼统地要求学生必须正襟危坐,而应该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二,对于教师的考核而言,教务处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方式考核实践课程,而要考虑到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特殊性,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四)打造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首先立足当前,对目前的师资队伍进行再培训。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育背景仍然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学校和学院可以尽量创造条件让教师根据所承担的课程和科研方向,参加专题的或是交叉学科的再培训,如目前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研究领域。只有教师先成为复合型的教师,才有可能成就复合型的人才培养。针对一部分传媒教师缺乏行业经验的情况,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教师到一线实践。如福建农林大学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有累计半年以上的企事业等一线实践经验,这是职称晋升必备条件。其次,聘请传媒行业内一些优秀的媒体人作为外聘教师。经验是传媒行业无价的财富,有些实践经验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习得的,因此资深媒体人的经验分享对于传媒专业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在薪酬支付、实践课程时间统筹上应该更灵活,并充分考虑传媒行业的特点,如可以安排校外导师集中授课或是举办定期、不定期的讲座,或是同一门实践课程由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完成。总之,发挥校内外教师的不同长处,提高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才是根本。高校可以将优秀传媒专业校友资源纳入校外师资队伍,利用校友纽带沟通分享知识经验,并鼓励校内不同专业学科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能。

四、实证研究——新文科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教学

2010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中心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内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单位。当前,此实验中心已成为国家教育部实习基地及湖北省人民政府实习基地。在新文科背景下,其实践教学经验及对传媒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在兄弟院校及业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示范效用明显。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确立了培养“有思想的新闻人、负责人的传媒人”,真正体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它还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的具体的传媒人才培养的方法,强调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此外,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施青年教师培训“双一”计划,即每年资助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一年或到新闻媒体挂职一年,为青年教师创造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并将此作为教师今后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化,提升了教师的视野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打造梯形的实践教学模型

梯形实践教学模型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循序渐进的规律,是按照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递增来设置的,在一二年级以发展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为目标,在三四年级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在第一阶段,低年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以实验教学为载体,借助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条件,设置独立学分的专业实验课程,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第二阶段以寒暑假社会实践为形式,要求学生参与各类专业赛事或到校外媒体进行实践。目前,学院已经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新浪等媒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第三阶段是毕业前的专业大实习,将本科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大实习中进行检验并完善。

(三)搭建多层级的实践教学平台

其一,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打造不同的专业实践平台,具体包括融媒体新闻生产综合实践平台、视听内容创作综合实践平台、数字营销传播综合实践平台、数字媒介工程综合实践平台。同时,学院结合实践平台模块举办拟态实践教学活动,如开展“广告模拟竞标”“新闻先生新闻小姐大赛”,帮助学生理解相关主干课程知识并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其二,建立以实验中心官方网站为核心的融媒体实验教学平台。在综合实验平台上,学生可以实践传统媒体的信息分发功能、设备场地的管理功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功能等。其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打造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实习京广线”。

(四)完善实践智能管理系统

实践智能管理系统承担了学生“实验”“实践”“实战”“实训”和“实习”五大模块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学习更方便、更有效率是系统设计的重点。目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实验室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师生可以在系统上随时预约实验室及设备。不仅如此,根据用户身份的不同,系统也设置了不同的权限,细分化的设计使传统的申请流程更为便利。由于智能管理系统在私有云基础上实现了以服务器为单位的无限扩容,因此以往的相关数据等媒体资源都可在平台上一键查询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智能系统还拥有学生在线学习的功能及校园最新信息的发布,它既是学习的工具也是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的平台。

新文科背景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传媒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以适应当前适应全球化的趋势,服务于国家社会的发展。今后,高校传媒类专业在加强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确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德艺双馨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1] 王兆璟.新文科建设与教育学的时代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19(05).

[2] 郑建鹏.新文科背景下艺术院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辨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3(05).

[3] 胡立新,郭伟.基于大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46-148.


文章来源:传媒国际评论 网址: http://cmgjpl.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3635.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工业经济论文_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传媒国际评论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